總網頁瀏覽量

星期二, 5月 07, 2019

說唱與戲曲表演藝術系列:不俗及仙骨,多情即佛心——進入傳統說唱與戲曲的天地 楊振良教授

這學期有幸能在學校再修習一門通識課,自己的想法是都最後一學期了,能學一點和傳統說唱與戲曲表演相關的主題也是種陶冶心靈。此堂課是由很多戲劇界、相聲界……表演界的前輩來進行演講(演出),這系列也算是我的一點小小課堂心得(幫助大家度過GMAT人生的忙碌)。

不俗及仙骨,多情即佛心——進入傳統說唱與戲曲的天地
楊振良教授



        楊振良教授在課堂的濫觴就說中華說唱與戲曲文化不是單純只是一種表演,期許身為同學的我們看到藝術背後的精華。教授特別提到南懷瑾老師《花雨滿天維摩說法》所提到的「不俗及仙骨,多情即佛心。」如果現代人可以具備不俗與多情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也是這堂課的本心:告訴現在大學生的我們需要認知的心態。這堂課希望能引導我們用智慧的眼睛,從說唱與戲曲中綜觀人生,從表演看到舞台人生的另外一面。人生有許多偶然,我本身也對這堂「說唱與戲曲表演藝術」課充滿期待,因為許多時候人生找不到方向,需要花點時間沉澱身心,剛好這堂課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與成長的環境。

        文化,多少代人智慧才華的累積。教授不斷強調文化是累積的,不是單一個活動記錄打卡所能明確闡明;文化需要傳承,把它彙總成筆記,給自己一個人生的紀錄。北京諺語有一句:「三代為官,乃知穿衣吃飯」,告訴我們在什麼場合做什麼事情。教授強調門當戶對在無形中是蠻重要的,一個人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習慣,才不會在後來有很大的摩擦。顧炎武的《日知錄》中更提到,胃口代表寬融、博大、接納、消化與自信。一個人的高度決定他的視野,視野決定他的器度。教授希望我們站在這些表演藝術巨人們的肩膀,超越現實並重新獲得意義,而正是這正是藝術呈現的「意義」的世界。

        藝術是有「程式」,每一個決都需要有自己的規律,像是旦角需要表達矜持等,按照這規律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教授接著提到一些戲劇裡的不同的元素。角色與腳色是不一樣的。腳色是一個分類,是各類的人,例如:生(真假嗓)、旦(小嗓)、淨(大嗓)、末(真嗓)、丑(真嗓);而角色卻是那個人物,而不是那一種人。韻白與京白的身分區別,每個角色都有每個人的樣貌與禁忌。舉例來說,如果有人畫關公,完成後就是以關公的身分呈現,不能與一般人交談、禁止在後台下棋,因為會提到跟散有關的字眼、不能提到「夢」字或「散」字,因為戲班要避開散班。一些專業上的規則:「戲不夠神仙湊;寧穿破不穿錯」、「要學丑,先學走;要學旦,先學看」等。教授說希望這堂課是一個偶然,為我們生活中提供一個源頭活水。而我期許自己化作一位快遞,傳遞「說唱與戲曲表演藝術」中的精隨給更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